“泥腿杆”也能当专家——访常德开放大学学员、全国人大代表沈昌健
- 作者:
- 来源:
- 点击:0
- 时间:2023-04-18
编者按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“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、学习型大国”。常德开放大学(原常德广播电视大学)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一所新型大学,以独有的对象开放、地点开放、方法开放和思想开放,立足本地,服务市民、服务农村、服务基层。办学40多年来,该校培养了10多万名专科、本科实用人才,诞生了一大批优秀校友,为常德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、教育、公益等方方面面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,逐渐成为常德推进终身教育和老年教育的“主阵地”、培养乡村实用人才的“大摇篮”、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和行业部门培训学习的“新基地”。
今起,开设“常德开放大学群英谱”专栏,讲述12位各行各业的常德开大优秀校友终身学习的励志故事。
【人物素描】
沈昌健,临澧县四新岗镇农民,第十三、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常德开放大学2022年秋季班学员。他和父亲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培育杂交油菜新品种,被称为“农民科学家”“油菜大王”。2022年,沈昌健被评为全国“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”、湖南省“百姓学习之星”。
【学习故事】
最美四月天,走进沈昌健的杂交油菜育种基地,一片片植株硕大、荚连着荚的大油菜沐浴在阳光之下,沈昌健和爱人穿行在油菜地里,将自制的“身份证”一个个挂在油菜植株上。
“这可是个精细活,一点点差错就会影响研究结果。”沈昌健说,现在是油菜结荚等待成熟的关键时期,牌子上记录的数据信息,是油菜研究的第一手资料。
这样的试验,沈昌健接力父亲已经进行了40多年。
沈昌健察看油菜长势。图片由沈昌健提供
1978年7月,沈昌健的父亲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养蜂时发现了3株花期长、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,带回老家种植。
嘲讽和质疑声不断,“不信邪”的父子俩没有理会,坚定地走上了油菜科研的道路。由于缺乏系统专业的学习,“父本”“母本”“不育系”“保持系”“恢复系”……这些陌生的专业术语像拦路虎一般横在他们面前,让科研一度陷入困境。
沈昌健不得不四处托人买来专业书籍,像蚂蚁啃骨头一样,一点点地学、一点点地记。“那时候,我经常挑灯苦读到鸡叫,有时候还会半夜打着手电筒到田里,对照书上说的进行观察比对、记录。”回想起那段日子,沈昌健印象深刻。
沈昌健进行油菜科研。常德日报记者 冯顺前 摄
缺仪器,用肉眼观察,凭记录总结规律;缺人手,家里人一起上阵;缺经费,变卖家产,把亲戚朋友借了个遍;缺技术,他们一有时间就到长沙、武汉、成都、北京……向专家教授请教。凭着这股数十年钻研油菜的“傻”劲,沈昌健培育出了高产增收的油菜新品种,从油菜育种的“门外汉”,成为名副其实的油菜专家。
2016年,父亲去世后的第7年,他们研发的“16XM864”杂交油菜种子搭乘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,经过33天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后返回地球。一年后,沈昌健将经历过“太空旅行”的油菜种子小心翼翼地种到地里,惊喜降临了:地里开出了彩色油菜花。如今,“太空油菜”已经在沈昌健的育种基地里繁育到了第5代,性状逐渐稳定。
2020年,沈昌健多年研发的“三系”杂交油菜种子“沈杂油1号”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审定,这也是我国首个由农民培育获得“身份证”的杂交油菜新品种。
“沈杂油1号”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审定,获得登记证书。常德日报记者 冯顺前 摄
2022年,常德开放大学面向社会招收成人学生,沈昌健毫不犹豫地报了名。
“‘泥腿杆’也能上大学是我的梦想。”沈昌健说,不管工作多忙,都要挤时间坚持学习;不管多难,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。
脚下沾满泥土,心中装着远方,常德农民沈昌健实现了一位现代农民梦想照进现实的人生传奇。
来源 | 常德日报
- 0